着大量粮食前来。

而第二条,亦可为朝廷减缓经费压力,嬴政笃定豪强届时定会捐钱粮换名额。

何也?在“物勒工名”的秦法监督之下,所有官办工坊出产物品的品质,皆比私人工坊高出一大截,更遑论这涉及后世子孙前程之学堂。

朝廷既要开办公学,必会请来最好的先生授学,区区一地豪强,如何能与朝廷争夺当世大儒大才之师?

毫无疑问,这“福利”条款的出台,将吸引众多资产颇丰的地方豪强,出巨资为族中不争气的子弟,向官府“兑换”入学名额。

如此一来,仅收容一名落选豪强子弟的物资,便能为县学数百名优秀学子,提供数月之口粮。

而另一方面,学堂之中,亦有李斯制定出的严格秦律监督,学子若有不敬先生、欺辱同学、扰乱课室等品行不端行为,最重者,将面临退学的处罚。而纨绔子弟若因违秦法退学,家族捐赠的钱粮却是不退的。

一言以蔽之,无论何人进了学堂,都得安安分分地遵守规则。

五年后,这些学习内容增多变难的学子,将再次面临择优录取——优秀者可进郡学继续深造,进入郡学后第二年,学子可根据自身擅长与兴趣,自由选择主课业为文道、算筹等学科。

同样的,若有豪强欲让家中落选子弟进郡学,则需捐粮两千石或黄金五百斤。

六年后,这些选好学科的郡学学子,将在与全国各郡学子的竞争中,进行最后的角逐——国考。

通过这趟终极大考者,已是板上钉钉的秦吏人选,他们还将迎来最振奋人心的殿试——获得君王亲自召见并提问,最后根据各人所考科目比重与等级,拟定就任职位,正式成为君王门生。

为了配合公学制度的推行,嬴政又颁发了另一条堪称开先河的人口普查户籍制度——秦人傅籍年龄,从十七岁改为一岁,新出生之孩童,需同时登记出生年月。

然而,咸阳君臣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是,当开办公学的消息,传至各郡县乡里之时,老百姓用他们最本能而纯朴的行动,表达了对君王最大的敬意——造人!

读书识字,这千百年来专属于贵族阶层、对平民子弟而言难如登天的机会,如今就这般随着君王一道诏令,明晃晃摆在了他们面前,甚至,朝廷

章节目录